【行走大凌河 · 56】风水宝地喀喇沁原创: 罗东东 发现朝阳 前天
建平县喀喇沁镇,四面环山,这里的山属努鲁儿虎山一脉,北面苇子沟山海拔1153.7米,为建平县境内最高峰。连绵起伏的山峰犹如一座座蒙古包,圈出了一片山有秀色、水有灵气的风水宝地。尤其是西村的南大荒,我是知道的,曾经是一片沼泽,如今已变成了湖光水影、绿色葱茏的一个美妙去处……
远晀群山环抱中的喀喇沁镇。
西村南大荒,曾经的大水泡已变成了大片大片的湿地河塘。
走进喀喇沁,登高望远,老虎山河一路蜿蜒而来又盘旋而去。此间,发源于喀喇沁镇阚杖子村的喀喇沁河经东村接纳华杖子河后一直往下流入了老虎山河,此河属老虎山河支流,因上游流经驾马台,旧称“驾马台川”,俗称东河套,属季节河。再下游,又有发源于青松岭乡丰山村的青松岭河携了几条支流入了老虎山河,此河亦属老虎山河支流,又称西干河子,也属季节河。
俯瞰发源于阚杖子村的喀喇沁河流过大营子村驾马台。
喀喇沁湿地有多眼泉,这泉长年流淌不断。
前不久,有朋友提供建平县喀喇沁镇的若干资料并附图片,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让我倾心不已,决定再去喀喇沁镇走上一趟,并邀了当地朋友一路同行并充当向导。
行走在西村的西营子,问道路旁人家。
又一次走进妙吉寺。
喀喇沁,系蒙古语,为蒙古部落名,又为“哈刺赤”、“哈刺陈”、“哈刺嗔”、“哈刺庆”、“哈尔沁”、“喀尔沁”等,是蒙语汉译时的不同音写形式。“喀喇沁”释义有三种:其一“酿黑马乳者”;其二“守卫者、平民或普通人”;其三“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我试着把几个意思连起来,感觉其词意也不是不可以延伸。今喀喇沁演变为行政区域名,辽宁有二,即: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平县喀喇沁镇喀喇沁村。
远望郁郁葱笼的喀喇沁镇西村。
历史上,朵颜兀良哈部在由朵颜山向西拉木伦河以南迁徒的过程中,先后在大凌河流域及西辽河上游屯兵驻扎。天聪二年(1628年),归附后金。据《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天聪九年(1635年)始,后金陆续设了四个旗,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为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苏布地族叔色棱为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鄂木布楚琥尔为土默特右翼旗札萨克,善巴和赓格尔为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其中喀喇沁右翼旗就是现今建平县喀喇沁镇喀喇沁村的前身。
居山之顶,喀喇沁镇尽收眼底。
第一次登上十三太保山。
天聪九年(1635年)至康熙九年(1670年),喀喇沁右翼旗扎萨克王府设在今建平县喀喇沁镇一带,后人遂称此地为喀喇沁沟、喀喇沁洼,即为今喀喇沁镇喀喇沁村得名之由。喀喇沁右翼旗王府经过三次搬迁(龙山、花山、柏山),最后迁至锡伯河中游柏山脚下,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现已辟为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而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最初设在今喀刺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官大海乡,后迁至南公营子镇。
喀喇沁河于敖汉旗四家子镇南牛夕河屯处汇入老虎山河。
早前所拍喀左县南公营子镇全景。
喀喇沁镇西村北向有一架山,山不高,如几个蒙古包一字排列着。朋友说,最高的那座是十三太保敖包山,这名字听起来充满了诱惑,决定登上去看看。此山少有人至,山间亦无路可行,颇觉荒芜。
走近西村北侧十三太保山,遇热情村人指点登山路径。
凭高处俯瞰清晰可辨的十三太保敖包群。
山顶处有叠砌状石头堆,呈正圆形,直径约4米,高约1.5米,中心凹处生出一丛荊棘。东、南、西、北各有3个小石头堆,直径约1米,亦为圆形,四个方向计12堆,加在一起共13处石头堆。朋友说,这就是十三太保敖包,猜测当年的喀喇沁右翼旗王府应距此不远。“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眼前的十三敖包形式很特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测了地理位置:北纬41°45′31″,东经119°59′58″,海拔575米。
石头堆顶端生了一丛绿意盎然的荊棘。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石头堆,共12堆,加在一起共13堆,当地人称:十三太保敖包群。
喀喇沁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有诸多的历史遗迹。据相关资料:喀喇沁镇青铜器时代、战国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辽金时代文化遗址达76处,清代寺庙1处。历代文化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文物。其中以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尤为重要,另外,随着辽金时代遗址文物的大量发现,表明这里曾经是北方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活动区域。
东村一条季节性小河的岸畔,这里是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和战国文化共存的一处遗址。
远眺海拔1153.7米的苇子沟山。
“月亮山遗址”位于喀喇沁镇西村西营子,是一处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记显示此遗址为“商至春秋时期村落遗址,存有大量绳纹夹砂褐陶,夹砂红陶残片、石斧、石铲、房址、灰坑等遗迹,文化层厚三米多。是研究北方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位于老宽线旁的西村西营子“月亮山遗址”。
终于寻到了隐在草丛中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月亮山遗址”碑记。
沿喀喇沁河一路上行,西向走锦赤线,再上正在拓宽施工的“三大线”,直至阚杖子村,有《河长公示牌》显示,喀喇沁河的源头就在阚杖子村,只是这源头处河道里无水,干涸着。一路寻访了“驾马台炮台地遗址”、“城子山遗址”和“大麦沟城子遗址”……
行走正拓宽施工中的“三大线”,前往耳闻中的大麦沟城子遗址。
阚杖子村河道旁有《河长公示牌》,河虽然干涸了,但这牌依然还努力坚守着。
走进阚杖子村大麦沟。
行走在喀喇沁,当你用心去聆听、去触摸、去发现,尽管历史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仍让人能感悟到这片土地上的那份鲜活和厚重。
2017年所拍妙吉寺庙会场景。
走进西村南大荒“喀喇沁湿地”,郁郁葱葱的水稻长势良好,人的心情随之亦好!
文章已于2019-07-08修改